在位于惠州大亞灣的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海洋漁業試驗中心,種業攻關不斷實現突破;全球首創漂浮式動力定位全域化網箱型養殖平臺“湛江灣1號”“灣區伶仃號”成功下水;潮州市饒平縣積極清理違規筏式養殖、實施“木改塑”項目,環保塑膠網箱與重力式網箱已投入用于生產鮸魚……當建設“海上新廣東”的號角全面吹響,今年以來,廣東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喜訊連連。
據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消息,2023年以來,廣東聚焦實施“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”,牢固樹立大食物觀,加快建設全鏈條現代化海洋牧場,初步構建了推進現代化海洋牧場高質量發展的“四梁八柱”,形成規劃引領、政策保障“兩大體系”及種業創新、裝備創新、產業發展“三大平臺”。聚焦打造萬億級產業集群,廣東正以更大力度、更大規模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,耕海牧漁豐實粵海糧倉。
全國近半海水魚苗來自廣東,水產種業核心競爭力如何再突破?
種業是現代農業、漁業發展的基礎。在廣東,海水魚類苗種產量、蝦苗產量等連續7年穩居全國首位,2024年廣東海水魚苗產量達67.96億尾,約占全國一半。優質的種苗,為現代化海洋牧場注入“芯”力量。
在陽江陽西,經過30年的摸索與養殖戶間的“傳幫帶”,已形成了“親魚—魚卵—魚苗”的完整產業鏈。2024年,全縣海水魚苗年產量約33.1億尾、年產值約7億元,海水魚苗數量占全省48.7%,是全國最大的海水種苗生產基地。
伴隨著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的深入推進,越來越多的海水種業攻關取得重大突破:成功突破野生南海硇洲族大黃魚人工馴養和規?;斯し庇夹g;在全國率先突破章紅魚人工繁殖和規?;绶N培育技術;在全國率先突破黃金鲹、巴浪魚人工繁育技術;潮州饒平海鱸實現省內全流程人工繁育、填補省內空白……
隨著凡納濱對蝦“中興2號”、扇貝“橙黃1號”2個海水新品種通過國家審定,目前,廣東已累計培育國家審定海水新品種18個,數量全國領先。廣東在深遠海養殖魚種儲備上已躍居全國首位,已發展成為全國性的海水養殖品種創新中心。
圍繞海水種業的不斷創新和突破,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“組合拳”:
開展海水種業攻關,組建現代化海洋牧場種業創新中心,開展現代化海洋牧場適養品種核心技術攻關項目,匯聚全國種業創新資源,搭建“拎包入住”式種業創新與共享平臺,匯聚全國63個優秀海水育種團隊,針對28個適養品種進行產業技術攻關。
升級種業基礎設施,布局建設一批現代化、設施化種苗生產基地,逐步改變海水種苗企業“小、散、弱”格局,形成潮州、惠州、珠海、陽江、湛江等多個育種中心。
完善聯農帶農機制,現代化海洋牧場適養品種核心技術攻關成果對接服務沿?!鞍偾f工程”典型村,無償為養殖戶提供苗種及技術幫扶。2025年以來,累計向全省沿?!鞍偾f工程”典型村養殖主體、現代化海洋牧場一級開發主體贈送章紅魚、黃金鯵、海馬等優質魚苗500多萬尾。
重力式深水網箱數量全國第一,海工重器技術創新如何再突破?
深遠海養殖,遠比常規養殖復雜得多。打造“海上新廣東”,離不開現代化海洋牧場裝備產業的強力支撐。
作為廣東“海上新能源與深遠海養殖空間立體融合”試點城市,汕尾在裝備創新上不斷領跑。位于后湖風電場的全球單體最大抗臺型風漁融合網箱平臺——“中廣核伏羲一號”,抗風浪達17級,配備智能投喂與水文監測系統,是實現“海上糧倉+藍色能源”的融合典范;今年4月,華潤零碳現代化海洋牧場投苗10萬斤鮸魚,進入實質運營。其創新之處在于構建鮸魚—貝類—藻類共生系統,形成“零排放、低能耗、高產出”的閉環生態鏈,代表未來可持續養殖方向。
江門造船歷史悠久,早在南宋時期就能制造“載重700石至1000石”的橫江船,20世紀50年代江門造船廠誕生后,江門一直是廣東的重要造船基地。推進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,江門的“海工重器”令人矚目。5月,“灣區伶仃號”在江門下水。這個海上“巨無霸”擁有近8萬立方米的養殖空間,水量相當于32個標準游泳池,預計可年產5000噸魚。
隨著全產業鏈現代化海洋牧場的加快推進,近年來,眾多像“灣區伶仃號”一樣的現代化海洋牧場養殖裝備,正在廣東沿海鋪開。如全國首臺具備升降功能的桁架類網箱“聯塑L001號”和全國最大具備升降功能的智能化桁架類網箱“湛農1號”,經受住了17級“摩羯”臺風的考驗;全國首臺風漁融合養殖平臺“明漁1號”已下水……
目前,廣東的抗風浪網箱等技術全國領先,已累計建成重力式深水網箱6396個,數量居全國第一。不僅如此,在深遠海養殖裝備制造方面,廣東相關技術、產品已經輻射全國主要沿海省份,設計生產的智能型桁架類網箱已在山東、福建、海南、香港等地廣泛應用。
“鏈式思維”成共識,如何打開“粵海糧倉”的新藍海?
產業興則百業興,產業強則經濟強?,F代化海洋牧場是一個涉及養殖生產、市場銷售、用海管理全產業鏈的復雜工程,需要全鏈條發力。在6月26日召開的全省海洋經濟工作會議上,多個地市相關負責人在交流發言環節都談到了當地發展現代漁業的“鏈式思維”。
海是湛江與生俱來的基因。湛江擁有2.1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、2024公里海岸線、134個大小島嶼以及得天獨厚的深水良港、城海相融的城市格局,正全力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,加快建設特色型現代海洋城市。湛江聚焦種業攻堅,硇洲族大黃魚人工繁育技術實現突破,國家級水產良種場數量占全省33%,種苗產量居全省前列。與此同時,湛江大力發展深遠海養殖及裝備制造,“海威”“恒燚”“湛農”“湛江灣”等養殖平臺相繼下水,深海養殖網箱占全省54%,水產總產量和總產值連續30年全省第一。
不僅是湛江,在全省范圍內,廣東正以海洋漁業信息化、智能化、現代化為著力點,培育集種業、養殖、裝備、預制菜等精深加工于一體的現代化海洋牧場全產業鏈,打開“粵海糧倉”的新藍海。如今,實施路線圖也日漸清晰:
建設產業園區,湛江市國際水產城、廣州市黃沙水產市場轉場、汕尾市華潤水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園、珠海市斗門區預制菜產業園等項目落地實施,現代化海洋牧場冷鏈物流、精深加工能力進一步提升。
發展重點產業集群,在湛江、珠海實施金鯧魚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,在湛江、陽江、江門、佛山實施生蠔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,在珠海實施海鱸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,推動3條兩百億級的產業鏈縱深發展。
推動港產融合發展,在已創建廣州番禺、汕頭南澳2個國家級漁港經濟區的基礎上,2023年以來又啟動創建茂名濱海新區、珠海市、陽江市海陵島—陽西3個國家級漁港經濟區項目和湛江徐聞、汕尾馬宮2個省級漁港經濟區項目,依托漁港經濟區建設落地實施了一系列精深加工和冷鏈物流等項目。
加大“疏近用遠”力度,2023年以來,廣東開展違規養殖清理,推動傳統養殖設施升級改造,提速推進“木改塑”,全省累計清拆傳統網箱、蠔排超6萬畝,推進養殖設施升級改造超5萬畝,騰出寶貴的岸線資源,推動漁業綠色發展。
拓寬市場營銷渠道,省農業農村廳指導建立“廣東鮮品”農產品公用品牌管理中心,制定現代化海洋牧場產品標準、品牌標準、監管規則。連續兩年組織企業到重慶、四川等地推廣廣東海鮮,在內地掀起廣東“海鮮火鍋”消費新時尚,打造群眾信得過的水產品牌,讓“浪越大魚越鮮”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,推動實現海上牧場“優品優價”。
來自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的數據顯示,2023年以來,全省累計開工現代化海洋牧場項目139個,初步形成了種苗培育、裝備制造、飼料加工、設施養殖、精深加工、公共服務、文旅休閑等全產業鏈,廣東現代化海洋牧場全產業鏈正加快形成。